看U23对东帝汶比赛时我盯着观众席数了半天——现场到底来了多少人?
最近刷朋友圈,好些搞体育自媒体的朋友都在讨论西安那场U23亚洲杯。有人晒现场图,红旗标语挂得挺热闹;也有人犯嘀咕:"说是球迷抵制,怎么镜头里看着人挤人?"我特意翻了比赛录像,又找当天在场的老球迷聊了聊,这事儿还真有点门道。
先说这抵制风波。上个月网上突然冒出来一批"不去西安看U23"的帖子,底下评论炸锅。有个球迷说得实在:"不是针对西安,是国足这些年让人寒心。踢成那样,谁愿意花钱买气受?"后来才知道,抵制声浪最凶的那几天,西安赛区门票销量确实比往届同期降了不少。但你说这就能说明抵制成功了?未必。
比赛当天我在现场转悠,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——镜头里的观众席总像蒙着层纱。摄像师好像定了条规矩,镜头扫过看台就停在前排,要么拍几个举标语的年轻人,要么切到看台上零星的加油手势。要搁平时,就算观众少,导播也得拉个全景镜头,让观众席露个全貌,这算行业惯例了吧?就像去年某场中甲联赛,全场就三百来人,镜头还挨个扫过看台,连角落里的应援牌都给拍进去了。
我找坐在18排的老张唠嗑,他举着望远镜看了半场:"我跟你说,全场满打满算也就两千多人。前几排是志愿者和工作人员,中间零星有些铁杆球迷,后排好多座位都空着。"他指着远处看台:"你看那片黄衣服的,估摸着就五十来号人,剩下的全是空的。"可奇怪的是,官方后来发战报说"现场氛围热烈,观众超三千"。这数儿咋对不上?
后来跟做体育直播的朋友打听,才知道现在大型赛事的观众统计有俩说法:一个是实际到场人数,一个是"有效观众数"——把工作人员、媒体、赞助商代表都算进去。要是这么算,三千人的数字倒也说得通。可普通球迷就认一个理儿:花一百多块买张票坐那儿,才叫真观众。那些举着工作牌的,算不算"氛围组"?
说到这儿,得提提中国足协的态度。前几天新闻发布会上,发言人说"抵制活动是个别现象,多数球迷依然支持中国足球"。这话听着在理,可你要去问现场卖烤肠的大爷,他直摇头:"往届这时候,看台上乌泱乌泱的,卖烤肠能多挣三百。今儿就挣了一百多,能叫多数支持?"
散场时,我跟着一群球迷往地铁站走。有个穿国足7号球衣的小伙子叹气:"我们抵制不是为了不让比赛办,是想让他们知道,球迷的心里头还有火。"旁边穿西装的大哥接话:"火是该有,可光靠抵制顶啥用?要不咱把这股子劲儿用在看球上?哪怕就一个人,喊得大声点,也比在家骂街强。"
这话在理。足球这事儿吧,就像咱老百姓过日子——家里闹矛盾,摔锅砸碗解决不了问题;把饭做得香点儿,把日子过红火了,比啥都强。西安这场U23比赛,观众数儿确实没往年多,可要是因此就说抵制成功了,倒显得咱们球迷太没底气。毕竟,真要是哪天国足踢出血性,就算没号召,看台上保准儿挤得水泄不通。
就像老球迷常说的:"足球场上最动人的,从来不是空荡荡的座位,而是那些哪怕只剩一个人,也会拼命喊加油的身影。\
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