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每日分享你最关心的事!
2025 年 7 月 28 日,《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》的发布,为年轻父母们带来了希望 。国家将为 0-3 岁婴幼儿家庭每年发放 3600 元补贴,旨在减轻育儿负担,提高生育意愿。
这不,短短几天时间,补贴还没到手呢,超市货架上的奶粉价签就变了,卓傲 3 段从最低 195 元飙升至 225 元,飞鹤 "星飞帆" 单罐上涨 40 元,进口品牌涨幅更超 10%。
市场反应迅速育儿补贴政策的核心是 "每孩每年 3600 元",按月发放至婴幼儿满 3 周岁,初衷是让 "生得起" 更要 "养得起"。但政策刚出台,市场就给出了耐人寻味的反应:国产奶粉普遍上涨 5%-9%,进口品牌涨幅突破 10%,部分高端系列甚至逼近 15%。
涨价背后并非空穴来风。国际乳品联合会数据显示,2024 年全球脱脂奶粉原料价格已上涨 37%,乳清蛋白涨幅更是高达 70%。
展开剩余69%2025 年 2 月实施的《乳粉新国标》要求 "单一乳源固体≥70%",彻底终结了 "20% 粉" 时代,陕西某羊奶企业坦言仅此一项就让每罐成本增加 5-8 元。加之塑料包装、物流成本的上涨,企业似乎有足够的涨价理由。
但经销商的操作更显 "精明"。某母婴连锁采购总监证实,有渠道商提前两个月控制出货量,"等津贴到位再释放库存",这种 "囤货居奇" 的做法,让政策红利沦为部分商家的 "收割季"。
网友吐槽社交平台上,一位四川博主尖锐发问:"育儿补贴究竟补给了谁?这边补助还没到家长手里,那边奶粉价格倒是先涨上去了。"
这种质疑得到广泛共鸣,有网友直言:"给穷人发买米的钱,结果柴米油盐全涨价,最后穷人没多买到米,反而支出更多了"。更有人痛斥商家 "趁火打劫",认为这种行为 "连补贴钱都不放过"。
当 1.5 罐进口奶粉就耗光千元津贴时,年轻父母们不得不重新计算育儿账本。有数据显示,0-3 岁年均养育成本约 2.5 万元,3600 元补贴仅能覆盖 14.4%,正如网友感叹:"这点钱还不够塞牙缝,现在倒好,连牙缝都快被涨价堵上了"。
我的观点其实,这一波涨价潮,涨价的不仅是奶粉,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,尿不湿、婴儿车、婴儿纸巾等一系列育儿相关产品的价格均不同程度的上涨。
企业行为成本压力确实存在,生鲜乳占奶粉成本的 50%,包装材料占 35%,当这些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,企业很难独善其身。
但是,部分品牌借 "产品升级" 之名行涨价之实,换个包装就多收二十块"的做法,显然超出了合理成本传导范畴,而在育儿补贴政策出台之际涨价,更是不能排除企业有坐地起价的嫌疑。
亚当・斯密曾说:“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”,但我们也需要一只看得见手来保障民生刚需。当大部分家长支持对奶粉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时,也许正是相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。
另外,也需要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,这个时候,没有涨价的企业如果能够抓住机会,很可能赢得长久口碑。除了企业自律,还要依靠行业部门和社会大众形成合力,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流向家庭。
写在最后这场育儿产品涨价潮,充分揭露了育儿成本治理的复杂性,它就像一面照妖镜,照出了部分企业唯利是图的的真实面貌。我们不禁有疑问,每年3600 元补贴,到底能够为普通家庭缓解多少育儿压力?
发布于:四川省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